##CONTINUE##小黑蚊已成為台灣新興害蟲,就像家裡的蟑螂、螞蟻般,無法根絕。
根據中興大學昆蟲系長期研究調查,全台除了屏東、台東地區外,其他縣市都淪陷了;甚至,以往活躍在中低海拔的小黑蚊,近年有往更高山區蔓延現象。
研究發現,愈靠近山區鄉鎮小黑蚊分布密度愈高,從小黑蚊DNA研究發現,遷徙沒有規律性,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推論,除氣候暖化外,人類開發腳步和自小客車移動也可能是小黑蚊肆虐全台的觸媒。
杜武俊指出,一九九四年國內學者進行小黑蚊分布密度調查時,尚有台北、苗栗、高雄、屏東、台東、基隆等地區未採集到,也侷限在山區鄉鎮;二○○六年調查時,除屏東、台東外,其他縣市都有,且密度激增,已有「新興害蟲」趨勢。
小黑蚊成蟲體長僅一.五毫米,只能飛行一、二百公尺,嗜吸人血且緊貼皮膚。日間吸血活動自上午八點開始,十二點到下午三點最活躍。成蟲飛行活動時,一般距離地面不超過兩公尺,大約是一個人的高度。孳生場所的五百公尺半徑範圍內,是主要的活動地區。
中興大學昆蟲系杜武俊、謝伯岳、唐立正和施昌良老師,日前發表二○○八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)的發生與防治論文。報告中指出,小黑蚊的危害從影響學童上課情緒、降低生活品質、亦成為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產業的負面因素,解決小黑蚊問題成為學校、社區、觀光業者、政府極重要的課題。
學者調查小黑蚊密度,數據顯示,台中市大坑地區最多,曾出現超過一千隻,彰化縣花壇鄉靠近八卦山地區有七、八百隻,南投縣鹿谷鄉也有五百至七百隻。平均密度一百隻的地區便列入嚴重危害區。
過去國內小黑蚊好發期從每年三月下旬開始、五至八月達到高峰;近來小黑蚊活動的季節卻明顯變化,部分地區一年四季都有。
今年農曆年間,寒流一波波來襲,杜武俊教授研究團隊在台中市大坑地區調查發現,當氣溫低於攝氏十五度時,未發現小黑蚊,但翌日氣溫回升至攝氏二十二度時,便可採集到八百隻小黑蚊。另外,當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五度時,小黑蚊雌蟲便不會產卵。
自由時報〔記者林明宏南投報導〕,更新日期:2008/03/30 17:29
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
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
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
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
訂閱:
文章 (Atom)